读来一片唏嘘
——昭昭教学札记之878 2016-3-1 周二 晴好
近日教学《一面》,很老的一篇文章。
当时上海一个底层的售票员,因为躲雨到内山书店,短短一面的邂逅,与当时尚属社会名流的鲁迅先生有极其短暂的交流,要说直接的感谢原因,也就是鲁迅先生几乎是白送了两本书给一个陌生的青年。
这就是让青年毕生难忘的原因吗?
过了这么些年,再教学这篇文章,又有什么价值呢?
在课堂上教学时,有时候,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:思考,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么一个人?又有什么价值呢?
看了一些资料,哪怕在当年,鲁迅也并不是好交往的人,即使是在他夫人许广平眼中,在有些文人看来,他甚至算得上刻薄之人,可这个人毕生的风骨,确实是相当的硬气的——在咱们这么一个经常奉行中庸原则的国度,这么个不肯低头,总是在愤懑,总是在反省,总是在疾呼——当然,偶尔,他也呈现出一派天真的、真挚的情感,譬如对这个底层青年;譬如,对那个传说中在他床上睡了一觉,先生还得提着青年豁口鞋子去修的,这种典故。
今天,我读这么一个差点老掉牙的往事,内心却澎湃不已:这么一个时代,这么些年来,骨头硬的人,似乎越来越不多见了,有的,是漫天的口水,夸夸其谈,一派愤青的姿态,没有愤青的骨肉——这样的人到底沉到哪里去了呢?或者说,从先生去世后,就再也没有出生过?
念天地之悠悠......
评论